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 干细胞为治愈提供新的可能!

发布日期:2020-03-24 发布人:本站 浏览次数:3866

21世纪以来,冠状病毒的三次暴发性传播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惨痛的教训。SARS-CoV和MERS-CoV感染突出的病理变化都在肺部,严重者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甚至造成死亡。而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中,导致患者病情恶化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是“细胞因子风暴”致使肺部出现炎性组织损伤。重症患者就会出现呼吸衰竭的状况,患上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掌管着呼吸的大事,一旦肺部发生病变会大大影响人的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在病毒性肺炎之外,结核病是严重威胁到人类身体健康的呼吸道传染病,是全球传播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久、危害最为严重的传染病,在全球70亿人口中,每四人中就有一个人的体内携带着结核菌,该人群中可能有5%-10%的人在一生中有机会转变成结核病患者。据统计,每年约有1000万新发病例,150万人死于该疾病。肺结核至今仍在严重的危害着人类健康。


今天(3月24日)是第25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携手抗疫防痨,守护健康呼吸。我们一起来看看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大展身手的间充质干细胞,在结核病的治疗中能发挥什么作用!


01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结核病的机制


结核病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当前,结核病的治疗方式有很多,包括化疗、免疫、介入等多种方法,例如针对耐多药结核病的治疗主要采用多种二线抗结核药物联合使用的治疗方案,但联合化疗的药物不良反应大,甚至还可能使患者产生新的耐药风险,因此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新的策略。


尽管人体具有强大的免疫系统,但结核分支杆菌还是逃脱了宿主的免疫,建立起了一种持续感染的状态。间充质干细胞是干细胞家族的重要成员,具有多向分化潜能、造血支持和促进干细胞植入、免疫调控等特点,为结核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感染过程中,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抑制免疫系统的作用,当间充质干细胞归巢至肉芽肿周围时,通过分泌一氧化氮的方式抑制T细胞增殖,从而保护结核菌逃逸适应性免疫反应,另一可能的机制是通过抑制并阻断T细胞接近巨噬细胞的方式实现免疫抑制。


研究发现,当将间充质干细胞注射到被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小鼠后,间充质干细胞可以渗入到小鼠的肺部,在结核分枝杆菌周围形成肉芽肿,建立了免疫抑制区域,并限制结合分枝杆菌的传播。

02
临床研究取得进展


近年来,间充质干细胞被多次应用到结核病的临床治疗研究中。



2005年,科研人员对15例耐多药结核病和12例广泛耐药结核病患者分别进行了自体间质干细胞全身性辅助化疗治疗,发现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了改善,其中20例患者在治疗3-4个月以后痰菌明显降低;在治疗1.5-2年以后,有9例患者长期随访中无复发。


除此之外,从2009年开始至2010年12月之间,白俄罗斯共和国明斯克州肺结核与结核病科学实践中心的研究者对156位新确诊结核病患者和68位先前接受过治疗的阳性结核病患者进行了调查研究,用患者自体间质干细胞全身移植治疗耐多药结核病,并观察到患者的肺部空洞逐渐缩小。


为了评估自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肺结核辅助疗法的安全性,2014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市卡罗林斯卡学院实验医学系的研究者进行了一项研究,将年龄在21-65岁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30例经标准抗结核药物治疗4周后接受单剂量的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治疗(试验组),而另外30例只接受标准抗结核药物治疗(对照组)。18个月后,试验组的治愈率(53.33%)是对照组(16.67%)的近3倍,并且安全性良好,无药物不良反应。



同年,南非德班的研究团队也进行了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结核病的试验,重点关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的安全性、抗结核治疗的免疫机制以及与治疗过程相关的分子标识。这些临床研究为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肺结核病的可行性提供了科学支撑。


尽管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疾病的机制仍需要进一步挖掘,并且对不同的疾病和个体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由于具有低免疫原性和免疫调节等作用,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的发展让人们在很多难治性疾病的治疗上看到了曙光。对于结核病而言,自体间充质干细胞作为辅助治疗措施,可以将患者体内的慢性炎症转化为有益的免疫反应,并进而改善其临床预后,为治愈结核病提供了可能。


随着科技的进步,干细胞技术已经让很多难治性疾病看到了治愈的曙光,相信未来还会为更多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微信客服扫一扫咨询微信客服
177-8897-7800 手机站二维码